从裁缝出身,通过夜校修读设计,1967年开始从事设计工作至今,靳埭强先生的设计生涯已有40余载。采访当天,靳叔一身穿着颇具禅意,微笑着与我握手之时,我心中的紧张已消去大半。谈及他与“尺”的缘,与刘小康先生的缘,颇为感慨。虽已卸下长江设计艺术学院的院长之职,但仍然带着8个在读研究生,靳叔爱才惜才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...[访谈实录全文]
搜狐:您用“尺”这个命题参加“三十乘三十创意展”,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,“尺”在你的创作生命中的意义是什么?
靳埭强:我的灵感元素来自于生活的不同范畴,不过如果总结我的五个关于创意的元素,“尺”一定是其中之一。我生命中“尺”出现的频率很高。做裁缝的时候用尺,做设计的时候也要用尺。现在比较少用真尺了,电脑上有,不过依然离不开“尺”。
上世纪80年代,我无意中看到旧尺,怀念起我的童年生活,于是开始收藏各种各样的尺子。后来对“尺”的理解更加深入,它的设计很简单,但有有丰富的内涵,很有生活味道。
收藏尺的同时,我就会从尺想到标准的问题,什么是标准?什么是尺度、制度?是否应该手持一种标准,抑或多标准?是否应该打破标准去做一些创意?这些问题思考多了,很多时候我就会拿一把尺去演绎一些设计意念,不知不觉就在很多作品里融入尺的意象。
搜狐:我们熟悉的靳埭强设计奖今年已经是第12届,主题作品组别设定为“工夫”,确定这个主题的原因是?本届大奖与往年相比会有什么特别之处?
靳埭强:这个奖以前在别的学校办,我担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后就拿到汕大来举办。以前比赛有一些合作者,难免会掺入商业行为。我觉得太商业化以至忽略了中国文化,因此在汕大举办这个设计奖,每一年都会有个中国文化的议题。
今年“工夫”这个主题,不同“功夫”,意指做事要下苦功和花心思。这就是说,我们无论是工作、学习,还是发展艺术都需要不断地锻炼。我觉得这个主题很踏实,但是也有相当的深度,需要参赛者领悟其中的涵义。
我们现在还是征集阶段,所以还没有拆作品,不知道今年的情况如何。我们通常要结束了征集阶段才开始看作品,还专门有个地方存放这些作品。现在的参赛者越来越多,去年就有超过5000份作品。
搜狐:您一直强调设计必须适合企业、适合产品,国内的工业设计整体来说是否做到这一点呢?问题在哪里呢?
靳埭强:其实中国不是大部分人理解“设计”这个东西,理解“设计”要花很多精神。我自己也只是在理解的路上。即使是在业的设计师或者经营广告设计行业的老板,对设计的坚持和热爱也是不够的。再到学院里,学生很多时候都很迷茫,质素高的课程不够,杰出的、可以培养的人才也不够。因此国内设计师用自己的创意去贴合品牌,在品牌里面找到文化、提升品牌价值的这种能力依然很薄弱。
我们市场这么大,消费品牌这么多,新的品牌也有很多。是否每位设计师懂得如何塑造品牌,如何推广、营销,如何提炼品牌精神,这条路还有很长。
搜狐:您曾说“成功的企业必须有良好品牌形象”,那么就以我们熟悉的服装行业而言,您觉得国内哪些企业塑造的品牌形象最成功?
靳埭强:服装在国内是很大的工业,现在人们收入高了,很多人穿衣服都追求品牌、美感、舒适度。我也不知道中国服装品牌有多少,我知道一些但不全面,倒是“无用”这个品牌我印象比较深刻。我觉得这个品牌的作品是世界级的。
我做“杰出华人设计师奖”的评审时,就是选了马可。这位设计师虽然年轻,尽管投票时还有些担心这么年轻就做到这个程度,会不会坚持下去。到后面我就有信心投她了。现在看来,她有持续的力量和现代设计理念去支撑她的作品。像这次“三十乘三十创意展”,我最感动的也是她的作品。
另外Vivienne Tam也是做得很好的服装设计师,她拿过杰出华人设计师奖。而且她真正有自己一套品牌和对时装的观念,十分原创,能一直贯彻下来不容易。
搜狐:您觉得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工业设计有些怎样的影响?是形式、内容,还是方向?
靳埭强:我对新媒体、新技术是接受的。有了网络之后这个世界的空间变大了,对于产品设计肯定是有影响的。我在担任设计学院院长的8年间,就新的专业方向而言,数字媒体是我觉得很有成就的方向。我们有两个专业,影像动漫和界面设计。尤其是界面设计,它是解决网络交互的重要手段,今年发展的空间和应用的数量膨胀得很快。
身兼漫画家和文字创作者,近年活跃于两岸三地艺文圈。至今已出版作品二十多本,涉及漫画、游记、饮食、设计等领域。
新加坡华侨,电影监制、美食家、专栏作家、电视节目主持人、商人。曾主持《蔡澜叹世界》及《蔡澜人生真好玩》,著作有《蔡澜食典》《乐得未能食素》等
香港著名文化人,《号外》创办人之一。著有《穿Kenzo的女人》、《吃罗宋餐的日子》等。曾以笔名钱玛丽撰写专栏《穿Kenzo的女人》,化作女儿身,从中产女性的角度出发,论尽女强人生活。
版权声明: 本期《搜狐香港名人客厅》设计·图文归属搜狐及相应作者;版权所有,请勿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