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那时靳叔是我的偶像,他和我有一个一样的书包,我觉得很自豪。”靳叔一张海报激发了刘小康的设计梦,这三十年间他获奖无数,既有屈臣氏水瓶设计融合艺术、文化、设计和商业的成功之作,也有带社会讽刺意味的椅子戏法。他认为自己在椅子展览上并未用激进的手法,不过亦毫不客气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中国工业设计界的弊端。他的设计生命依然充满活力...[访谈实录全文]
国际设计大师。“设计与香港委员会”的发起人。香港中文大学美术系、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兼职讲师,也是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学术顾问。曾替地球之友,世界自然基金及饥馑三十等义务团体作设计。从1984年起,获香港及海外奖项超过250项。
搜狐:您有一幅画是用无数椅子组成自己的肖像,椅子在您的作品中象征权力,那在您的生活中有特殊意义吗?
刘小康:椅子都是我们的追求,象征一个位置。很多时候椅子是你坐下来工作的姿势,投入到自己的理想中。另一种就是90年代一些人对权力的追求。
对我来说,椅子象征我的身份。80年代的时候,我将自己的设计师和艺术家的身份分得很开。2000年前后,我做了很多推动设计各方面的工作,成立设计中心等等,到现在我觉得自己的位置是一个创作者。在这个身份里我没有想是做艺术还是做设计,就看机遇和我的意愿。最近比较多地和品牌合作,有两个方向,一个是把自己创造的主题带到生活产品中,另一个是将中国文化元素变得比较现代。
搜狐:曾看到有评论称:“您的作品有一种理性而温和的力量,像实验室里的研究员,得出结果,但不加入主观情绪”,您怎样看这样的评价?
刘小康:我确实是一个不太激烈的人,作品也比较温和。我并不用激烈的手法去批评作品所描述的现状,也不会企图透过作品去改变一些现状。反而我是想透过作品表达自己对一些东西的感受,希望看的人可以感受得到。也因为我手法比较温和,可能有些人就感受不到了。例如我有几个系列,做的很多事情,产品设计里面的文化元素都是比较客观的,用椅子去形容香港现状则比较主观。
搜狐: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分歧在哪里?两者是否不可转化?
刘小康:其实不是不可转化的。现在很多艺术家很善于经营自己,如果从作品来看就简单了一些,其实还是个人的做事方法。如果当作一个职业来说,可以简单地说是职业分界线,我是艺术家所以我创作的艺术品也要卖。这就是工作态度。
搜狐:中国现在的工业设计发展得很快,但和世界设计水平还是有差距,您觉得差点什么?
刘小康:我觉得差距就在于,现在中国大部分看设计都是在讲创意,却没有讲究品质。没有品质创意是支撑不住的。外国设计师做出来的产品是很好用的,但中国许多设计品都能看不能用,往往是大家拍掌叫好后就没人理了。
国内的设计出发点很多时候是表达自己,表达之余的功能性却欠缺考虑。设计师做出一个作品,也没有生产品牌,而品牌平台帮它传播,大部分都是一些所谓的作品,就是单件,对社会的影响就不大。所以你会觉得,发展了那么多年像是成就不大,因为他们不是为民生而做,设计不是为了改变人的生活来做。
身兼漫画家和文字创作者,近年活跃于两岸三地艺文圈。至今已出版作品二十多本,涉及漫画、游记、饮食、设计等领域。
新加坡华侨,电影监制、美食家、专栏作家、电视节目主持人、商人。曾主持《蔡澜叹世界》及《蔡澜人生真好玩》,著作有《蔡澜食典》《乐得未能食素》等
香港著名文化人,《号外》创办人之一。著有《穿Kenzo的女人》、《吃罗宋餐的日子》等。曾以笔名钱玛丽撰写专栏《穿Kenzo的女人》,化作女儿身,从中产女性的角度出发,论尽女强人生活。
版权声明: 本期《搜狐香港名人客厅》设计·图文归属搜狐及相应作者;版权所有,请勿转载